2011年5月11日

創作的溫度 - 吳盛琳的流浪故事


(攝於北京后海)

剛退伍時,和朋友蹲在騎樓下,談著未來的憧憬與理想,一股熱血從頭燒到腳,我們決定要做刊物,一份記錄自己年少輕狂的刊物,一份能引起年輕人共鳴的刊物。刊物的發想就從打屁聊天開始,上班的壓力、對於未來的懵懂、女朋友愛你或是不愛,生活的所見所思都轉化成圖像、文字。刊物的編輯發行雖然繁瑣,工作起來卻是快樂的。我們帶著刊物上街,到自己喜歡的書店或是咖啡店洽談擺放。免費是我們的精神之一,因為想反骨地對抗什麼都用錢來交易的社會(雖然現在已多多少少妥協,笑)。我們更想透過與人交談的過程,傳達我們的想法。
這份刊物剛發行時,讀者群都是年齡相仿的年輕人,幾期之後,越來越多人認同我們的想法,連印刷廠都願意補助一些費用,使我們更能盡情發揮。這些迴響鼓舞著一起做刊物的四人組,後來還組織樂團玩音樂。
因為種種原因,四人組後來各奔東西,忙於自己的目標。我心中有著不甘心,想要尋回創刊時的熱情,於是,申請了雲門流浪者計畫,想要藉著流浪,獨自釐清心中的疑惑。旅途的最初,我老是掛念著台北,一直到北京才醒悟,應該做我自己想做的,為自己而活!在當地美術社買了些簡單畫具與零碼畫布上路,心中好像踏實一些。
在北京,我在一間以音樂為主題的咖啡店,認識了來自青島的小展,他獨自到北京生活十年,五年前在北京后海開了間二手唱片店,小展推薦幾本大陸的免費刊物給我,一邊談論當地的文化環境。這些使用繁體字的刊物讓人格外親切,小展說,部分大陸年輕人熱衷繁體字的閱讀與書寫,我問為什麼?他說:「好看吧!會覺得多些內涵。」
到了香港,有一回與流動的心情書店老闆SUE去收書,打開那位老先生的家門,魚缸下、客廳和臥房到處堆滿了書。那天,一共搬了三十幾箱書離開。SUE說,這種機會不多,通常都是遇到意外,或書的主人過世才會收到這麼大量的書。SUE認為書是流動的,就像他的書店名稱一樣,二手書的故事、原書主人的附註或是簽名筆跡,都能讓書增加不少溫度,SUE期望有機會把書流動到世界各個角落,繼續保持書的溫度。一月一日,香港人為人民普選舉行遊行活動,我走在遊行隊伍中,感受到有別於新聞報導的真實,情緒激動的阿叔踢倒路障,口中吶喊,聲音不斷迴盪在遊行隊伍間,我按下了錄音鍵,希望保留最真實的當下。
流浪歸來後,我看著畫布上點點滴滴的紀錄,回憶又變得真實,滿腔的熱血再被喚起,提醒著我:繼續保有創作的溫度,走在我堅持的道路上。

沒有留言: